新华网武汉1月23日电(毛丽菲)1月1日,武汉新出台的散装油销售禁令正式开始执行。春节前夕,新华网派员走访汉口舵落口和武昌白沙洲两大批发市场多家粮油店发现,散装油已销声匿迹。不过,有粮油经销商透露,在武汉被全面“封杀”的散装油流向了周边未“禁散”地区。专家表示,虽然全国尚无统一时间表,但全面“禁散”是大势所趋。
武汉市场全面“封杀”散装油
在舵落口大市场粮油批发区域,各店面整齐的摆放着金龙鱼、福临门、沙鸥等品牌一次性中小包装食用油。接受采访的多家经销商均表示市场内已无散油销售,“武汉查的特别严,这里没人敢卖散油。”
在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内亦没有发现散装油的踪迹,一位粮油经销商说: “整个市场都没有散油卖了,如果有卖,欢迎举报,举报有奖。”
据了解,1月1日“禁散”令生效当日,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出动执法队伍,对全市中小型农贸粮油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未发现市场上有“三无”食用油销售。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可拨打12345,该局将按照《武汉市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给予举报者最低200元最高30万元的奖励。目前,该局尚未接到相关举报。
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太阳成集团61999教授何东平认为,“禁散”后,武汉市场上的食用油标识标签得以明晰,生产企业名称、地址、质量可追溯,市场的混乱状况得到控制,对保障消费者餐桌安全及整个食用油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都有极大作用。何东平教授说,“禁散”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散装油流向未禁散地区
此前,中央电视台曝光武汉散装油市场乱象,触目惊心。何东平教授曾在《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披露,“这几年我们对武汉市的一些市场情况,有这样的一个分析,凡是在菜市场那种散装的油脂,几乎是95%不合格的。那么它不合格主要是浑浊,酸价过高,杂质过多,水分多高。”
按照800万人口,人均年消耗食用油15公斤估算,武汉去年共消耗食用油1.2亿公斤,何东平教授认为其中散装油占到三到四成,这些来历不明的油主要流向农民工、一些小餐馆和食堂。
那么,武汉“禁散”过后,散装油去了哪里?白沙洲大市场一名粮油经销商透露,此前在市场里经营散装油的一些商贩将散油转移到了周边未禁散的地区。
据悉,武汉今年全面“禁散”,去年6月,襄阳14条街道作为试点率先禁用散装油,而湖北其他地区尚未正式禁止散装油流通。
何东平教授分析,第一,散装油有它的市场需求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市民已经习惯买桶装油,而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市民、农民工和部分小餐馆、食堂仍倾向于购买价格便宜的散装油。第二,散装油的利润空间大,让一些商贩难以割舍。散装油从发源地到市场,中间环节只有两到三级,且货源充足,加之这些商贩对行业熟悉,没有禁散的地区自然不会被放过。
虽然散装油不完全等同于地沟油,但地沟油通常是以散装油的形式回到餐桌,在分装运输过程中,不排除有劣质食用油进入餐饮消费环节。而无包装、无QS标志、无标签标识的“三无”油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根溯源。
何东平教授认为,“禁散”能有效扼制来历不明的食用油,虽然全国各地尚无统一时间表,但全面“禁散”无疑是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曝散油作坊“华丽转身”
是不是“禁散”了,市场上的食用油就能放心大胆的买了呢?
一名业内人士向新华网爆料,一部分之前从事散油生产的作坊注册了商标转而进行包装油的生产和销售,业内称之为“华丽转身”。这些“新面孔”与市场上销售多年的金龙鱼、福临门、沙鸥等相比,显然毫无品牌优势。这样一来,一些不法商贩就通过“短斤缺两”或者“以次充好”来获取利润。
此前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证实了这位业内人士的爆料,在同样已经“禁散”的上海,有经销商向个别油品厂家专门定制缺斤短两的中小包装油。
何东平教授介绍,棕榈油、棉籽油、大豆油、菜籽油价格相对便宜,这四种油通常被不法商贩掺入花生油和芝麻油销售,仅凭肉眼很难辨别油的品质。他建议消费者不要图便宜,最好在大型正规超市购买食用油,餐饮企业最好采购知名厂商生产的一次性包装餐饮系列粮油,这样美食才能更健康。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将进一步做好日常检查工作,保障市民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