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关于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家乡的号召,电气学院组建“薪火相传”非遗调研保护实践队,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与学院老师的指导下,自7月29日开始,组织家住武汉、襄阳、黄冈、天门等地同学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调研家乡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状况以及产业化运作情况,开启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探寻之旅。
感受灵动汉绣,荆楚色调
8月5日-10日,武汉实践队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走访非遗展示馆、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汉绣这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与了解。8月7日,实践队在武汉市武昌区大鳯堂汉绣艺术工作室采访了汉绣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子怡老师。在采访中,王子怡老师谈到“文化知根”的问题。他指出,汉绣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楚绣,以其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和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充分体现了楚人豪迈直爽、热情浪漫的性格。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脱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汉绣仅仅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洞躯壳。他表示,汉绣艺术已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它所饱含的辉煌且鲜明的荆楚民俗文化特征还未得到完全开发应用。她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建成一个汉绣的产业园,使汉绣以及楚文化发扬光大。在调研中,实践队员还亲身体验了汉绣的制作过程,感受一针一线的精湛技艺与汉秀艺术魅力。
体验皮影之乡,渔鼓腔响
天门,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天门实践队从8月7日开始调研,实地采访天门皮影的省级传承人汪雪庭老先生。汪雪庭凭借多年对皮影戏的研究,将皮影戏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短短几分钟里,让调研成员感受到皮影的悠长历史。在调研中,实践队发现,皮影一般是在茶楼表演,或是在各地乡镇商演。在疫情影响下,皮影戏在当地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调研队通过发放问卷、分析问卷得出,如今皮影戏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尽管当下很多年轻人对非遗文化感兴趣,但皮影戏学习有一定的门槛要求,要懂创作,且学习皮影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活保障。汪雪庭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与重视下,皮影的发展传承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
领略蕲春艾灸,生机勃发
在黄冈市蕲春县城南医院采访蕲春艾灸疗法的省级传承人韩善明老师时,实践队员进一步了解到,“一碗汤,一根针,一炷艾”,是中医治病养生三大法宝。“一炷艾”就是指艾灸,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了解,蕲春艾灸疗法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尤以雷火神针灸、大灸、火灸等闻名于世。艾灸疗法可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调研得知,《本草纲目》及多本医书记载,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令蕲春人为之自豪。韩善明指出,艾灸发展了两千多年至今依旧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蕲艾在明代被列为贡品。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在《蕲艾传》中称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韩善明进一步指出,在疫情期间,中医的重要作用再次被世界看到,艾草的销售在疫情以来销量也有所增加。他相信,在人类未来健康领域,相信蕲春艾灸必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经过本次调研,实践成员对于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成员纷纷表示,平日里不起眼的工艺或工艺制品都凝结了每一位手工艺人的心血,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手工艺人对于楚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脱离它的文化土壤而孤立存在,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只有牢牢扎根于楚文化,地方的非遗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非遗凝结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灵魂,愿它继续发光发热,滋养一方土地,也祝愿所有传统工艺都能永远散发光芒。”实践成员郑哲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