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男、1965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多目标智能算法、生物计算、数据分析等方向教学和研究,2016年荣获“校师德先进个人”、两次荣获“三育人”先进个人。兼任湖北省数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学学会公共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华中赛区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评审专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省级教研项目2项。联合主持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1项(第三参与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第三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第二参与人)。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3大索引60余篇,10余篇SCI索引、1篇ESI。指导本科生完成科技论文20余篇,本科生获得省级优秀论文4项,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论文1项。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2项;“互联网+”省级奖2项;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奖4项、美赛获Meritorious Winner奖。
以师者为表 坚持把学生的“获得感”放第一位
“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是周康教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他先后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主讲了“数学物理方程”“运筹学”“数据分析”等课程,他始终把学生的“获得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并以此来设计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他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名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经常审视自己是否始终把学生摆在了教学中心的位置,自己的言行是否能胜任这个神圣的职业,是否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周康教授首先要求他们先学会做人,要求他们为人诚实,待人重信用。他勉励学生:“做科研要严肃对待每一个科研环节,实验数据要反复验证,实验结论要进行科学论证。要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在尊重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要特别尊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细致研学、严谨治学。”在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的2010级研究生陈金眼里,周教授是一位专心治学的学者,拥有严谨的学术态度、独到的研究视角,以诚实态度对待科学,以锲而不舍精神求知的人。这些良言忠告,温暖却又平凡的事迹与印象,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使他们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不仅有前进方向,而且有动力、有标杆、有指引。
十多年来,周教授一直深耕算法的研究,秉承着“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坚守着作为学者的初心与使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周教授对算法的研究更加追求精益求精,严谨得近乎苛刻。他始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治学态度融入到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当中,深深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的学生陈聪曾说:“正是因为周老师对算法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态度及师者为表的笃实行动,才坚定了我决心在人工智能优化算法领域扎根的专业理想。”十几年的春秋岁月,周教授先后获得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奖3次,指导本、硕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5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离开学校,他们一同收获的是周教授对学术的用心之诚与用情之至,一样感受的是周教授的为人谦和与踏实笃行。周教授坚持以师者为表,这份执着与坚守在不停地鼓舞人、激励人与感染人。
以匠心求真 不懈探究育人模式
多年来,周康教授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将所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按兴趣志愿,组成兴趣小组,打通培养,摸索出“研究生和本科生混合培养”模式。周教授先后组建了“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在粮食物流配送中应用”“粮食加工的全产业链追溯分析”“食品生产的原料智能分析”等多个科研小组。他全程参与到每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去,从科普讲座到研读文献、从寻找问题到提出设计思想、从科学实验到论文写作,手把手地扶一程送一程,用心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研发能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团队的师生。
在“混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周教授善于因材施教,他根据每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职业规划等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夯实他们的学术兴趣、基础与信心。如针对研究生陈聪、舒行编程能力较强的特点,他帮助他们确定了“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方向;针对研究生姚钊、尹明君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编程能力较强的特点,帮助他们确定了“粮食加工的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2011级学生董文波,本科二年级刚加入周教授团队时,计算机编程能力较差,在团队通过参加“挑战杯”项目训练,但在反复参与科研讲座、小型研讨、数模比赛等活动中,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渐得到加强,其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5年毕业时,董同学再次成为周教授的研究生科研团队成员,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2018年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以情怀爱生 践行从教初心与使命
“导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对科学问题要有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才能培育好自己的学生。”周教授早年在国企工作,2002年放弃国企高薪来到学校,为的是响应教育强国的理想,践行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挑战杯”、“互联网+”和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周教授一直坚持着这份工作职责,这份坚持而今已走过12个春秋。为了带出好学生,取得好成绩,周教授节假日很少休息,是名副其实的“5+2”和“白加黑”工作者。从参赛团队项目的设计内容、组建和培养团队、帮助积累学术经历和竞赛经验、反复打磨作品,他都始终与学生在一起。他坚持以身作则,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与锤炼学生的学术品格,陪伴他们一并收获成长。同学们常回忆,周教授在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决赛过程中,与学生探索科学问题、讨论科学本质、挖掘新颖的科学思想,逐一打磨、润色、不断修改竞赛作品,经常工作到晚上9点多才赶公汽回家。更甚者,在决赛的头几个晚上,周教授吃睡都在实验室,与学生形影不离。在2017级本科生镇依婷眼里,周康教授是极其细致与认真的,这与周教授的为人、为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教授给予学生学科竞赛上的细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呵护关心,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令学生记忆深刻的是,2019年周教授因爱人生病住院陪护,在陪护病床前,他还用笔记本为学生修改作品,这些简短的瞬间一直被学生铭记在心中。
这种以生为本,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作风让学生得以更稳健、迅速地成长。年复一年地指导学科竞赛,周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相继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分别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15项,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4项。桃李芬芳满园春,周康教授至今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7人,其中,3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在高校工作、12人在IT行业工作;所带学生发表论文(以学生为第一作者)20余篇,其中5人在研期间发表SCI论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奏响了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以至纯之心,行至善之教,这正是周康教授教书育人的生动写照,更是一名师者的人生境界和匠心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