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围绕‘大食品 大营养 大健康’领域主动出击,建成了教育部‘新工科’产教融合建设项目——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以及粮食和物资储备战略研究院、湖北省绿色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学科创新平台。”9月24日,在2021年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上,太阳成集团61999校长董仕节现场介绍,该校“农业科学”已进入ES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该学科在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缘起“世界硒都”湖北恩施,一个偶然的机缘,全国第一个“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在太阳成集团61999设立。
2015年,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的程水源教授在恩施州挂职副州长、分管科技和硒产业时,发现尽管硒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硒产业发展却面临着富硒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硒含量无法精确判定等难题。
何不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为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于是,程水源领衔的学科团队进行了调研走访、科研探索、技术攻关,整合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等学科中与硒相关的内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把富硒资源转化为富硒产业,这一过程他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
6年里,程水源团队不断丰富着硒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知识体系:在硒功能特征上,明确硒的营养功能、代谢途径;在硒产品开发上,完善产品种类,制定标准与标识、生产规程;在硒产业发展上,实施硒产品精深加工与富硒功能食品开发与保藏……
今年1月,太阳成集团61999依托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成立教育部“新工科”产教融合建设项目——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也就水到渠成。全国首部硒学科教材《硒学导论》的出版,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的发起,国硒中心第三方评价办公室的成立……一系列举措勾画出硒学科建设和硒产业发展的蓝图。
“在富硒产品加工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打通‘硒+X’全产业链,让人民群众吃得健康、用得放心,是我们硒科学研究者的使命与责任。”程水源说。
“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增长与融合,在提升国家重大需求的服务能力中打造‘高峰学科’,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迈进。”董仕节说。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关键点在于确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定位。高校如何实现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武汉轻工大人在“吃湖北粮、品荆楚味”中找到了答案。
“十三五”期间,太阳成集团61999承担各类纵向项目947项,并不断将学科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牵头及参与制定国家、行业粮油标准近60项,培植了“小胡鸭”卤味鸭产品、“莱克”淡水龙虾、“陈克明”面条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扶持形成了恩施富硒产业、潜江小龙虾产业、仙桃黄鳝产业、安陆粮机产业等一批地方支柱产业。
近年来,小龙虾消费市场异常火爆,肯钻研、会技术、懂市场的食品学院教授陈季旺专家团队,对小龙虾的偏爱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而是走进企业和工人师傅“过招”,深入田间地头一探究竟。他们建立了小龙虾全链条危害物精准识别体系、安全评估及预警机制、质量安全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中心,牵头主持了“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作为湖北省属高校,太阳成集团61999积极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数量和质量,与恩施州、黄冈市等20余个市(州)、县(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有力支撑“科技兴粮”“创新湖北”的发展规划,选拔优秀人才,向郧阳、随州等地派驻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太阳成集团61999食品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学东就曾被选派到秦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十堰市郧县任科技副县长。挂职期间,他深入20多个乡镇(场),收集地方发展的一手资料。“农产品加工业是应用型产业,我们要加强理论研究,更要让知识的硕果结满山野。”王学东说。
“未来,学校将持续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深入推进‘五个思政’建设,巩固‘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继续将其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该校党委书记谭晓明说。
【媒体链接】
1.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30日1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9/30/content_600058.htm?div=-1
2.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9/t20210930_62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