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校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助理,硒产业技术与健康中国创新平台联盟常务理事,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湖北省省级人才计划。当选为《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食品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高新技术研发工作。先后被评选为校“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校优秀班主任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9项),制定标准2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
他是引导学生学业、生活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是扶贫战“疫”都顶得上的好党员,是废寝忘食研究食品科学与健康的“‘硒’青年”。他将满腔热血投身于教育事业,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砺己、专下心来科研,他就是我校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副教授蔡杰。
以科研创新育人,把“麻烦学生”带成得意门生
“杰哥,我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了!”2020年10月15日,学校2020年度研究生奖学金刚上网公示,研究生张某就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报喜,他口中的“杰哥”正是导师蔡杰。
蔡杰听后非常激动,因为他十分清楚张某这一路成长的不易。在他所带的多名研究生中,张某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不太擅长人际交往,本科期间曾因小事与同学起了肢体冲突差点被学校开除。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当多数人一味指责张某的时候,作为专业课教师,蔡杰并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开导他,引导其主动承认错误、积极配合学校的处理,最终张某免于开除学籍的处分,还成功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蔡杰又主动将这个“麻烦学生”收入麾下。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张某慢慢地与人交流多了些,性格也开朗了些,还在学业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研究生一年级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4篇),在我校首届“研行合一百花争研”研究生科技文化节之第十四届科技论文报告会中荣获一等奖。
“我十分幸运,刚进大学就遇到杰哥这样的好老师!”张某说道。像张某一样,很多学生都出于喜爱,亲切地称呼蔡杰为“杰哥”。
为了挖掘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入学之始,蔡杰就精心组建了以本科生为生力军的科研小组。他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惑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该做法不仅让学生提前获得从事本行业工作、攻读研究生生活的体验,提升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他带领的一个本科生科研小组成功获批校大学生科研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篇、外文封面文章1篇以及中文文章2篇。他还指导学生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三等奖等。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这句话放在蔡杰身上恰如其分。他用师者的大爱去感染、影响学生,用师者的学识去激励、启发学生,他用科研育人的坚守彰显了师者的力量。
用科研精神砺己,将“挂职锻炼”干成全职工作
2019年6月,蔡杰被组织选派到武汉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挂职锻炼。那一年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
“相较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扶贫办的工作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蔡杰说。他不仅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完成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还想把工作做好给学校争光,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仅仅是最基础的熟悉扶贫政策、熟练公文写作这两项就让蔡杰犯难。怎么办?拿出读博士时做科研的精神。他搜集了大量的文件和公文材料,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不断琢磨,在模仿写作后再一遍遍打磨,硬是靠着这股钻研劲儿自己摸索出其中的“套路”,就这样攻克了“门槛”关。扶贫期间,他不仅全面掌握了扶贫政策,还发挥科技扶贫作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20余次,在全市组织开展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落实大调研中,他和同事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市领导签批,被评选为2019年市直机关党建品牌。
2020年初,仍在挂职的蔡杰遭遇了新冠疫情,更糟糕的是他还发烧了。在当时医疗资源紧张、处室成员全部下到一线社区参加抗疫的情况下,蔡杰既紧张又着急。好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后,他被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之后他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凭一己之力承担了处室几乎全部的业务工作: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联络四个新城区和相关市直行业部门,出台扶贫领域应对疫情相关政策文件,收集、统计、分析全市扶贫信息数据10余期,为全市脱贫攻坚和疫情应对工作提供精准数据保障等。此外,他还通过网络购买了千余元的中药防疫香囊赠送到同事手中,为大家的外出增添安全保障。
把自己完全当作处室的一员,而非挂职锻炼是蔡杰对自己的要求。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周末无休,一直保持不断学习、历练和提升的状态是蔡杰挂职工作的写照。在挂职锻炼即将结束之时,市扶贫办领导和处室同事对他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展现了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挂职干部也能把工作做得很好”蔡杰这样评价自己的挂职经历。挂职锻炼让他更加坚信,只要不断努力,拿出做科研的精神,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他也同时更深刻理解了党员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是一名党员为荣,更以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为使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挑战面前,他迎难而上,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在责任面前,他心怀家国,在扶贫抗疫中勇于担当。他用科研砺己的执着映照出师者的风骨。
让科研成果落地,在“‘硒’望之路”上笃定前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指出。硒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服务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上大有可为。2018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蔡杰积极响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到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然而,当时很多人从没听说过“硒”,对科普还不是很到位的“硒”有种先入为主的不信任,更不要说主动食用“硒”产品。“怎样让普通大众对待补‘硒’像补钙一样自然,让更多的人投入‘硒’研究?”作为一名食品科研工作者,带着这个问题,蔡杰开始了一项漫长而又富有开拓性的工作。
从家人、朋友、同事到合作企业,蔡杰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身体力行地做好硒科学的普及,让大家了解有机硒的生物安全性与高效吸收性,针对硒的研究可以推广到全产业链,包括农业育种与栽培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检测与功效评价、认证与品牌打造、科普与技术推广及市场应用等系列领域,硒研究前景广阔。
作为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蔡杰还为企业提供辅助技术支撑,根据企业需求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对其技术骨干及员工进行现场培训,跟进调研企业技术应用情况,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蔡杰与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硒产业规模也越做越大。
蔡杰还积极在促进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借助于最新研究成果,他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其打造为新技术与新工艺的聚集地、扩散源,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硒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蔡杰很清楚,走好“‘硒’望之路”的根本还在于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此,他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制定标准2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湖北省省级人才计划,当选为《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会委员。
作为“硒”青年,他矢志不渝、夙兴夜寐,致力于“硒”科学研究,积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将论文写在服务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的大地上。他用科研服务社会的初心践行了师者的担当。
“在朴素的生命中走出繁华的梦”,这是一直萦绕在学生们耳边的谆谆教诲,也是蔡杰的内心独白。纵使岁月更替,蔡杰始终牢记初心、坚守使命,怀着对教育的赤诚、秉承着科研人的执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用“科研精神”书写师者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