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多次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没有好课,所有工作都可能落空。课程是最微观的,但是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课程建设也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生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政策引领,课程建设抓机遇
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成都“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此后,教育部相继推出了专业和课程的“双万”计划。生科学院抓住这一机遇,着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抓好一流课程的建设和申请工作。
学院在2019年获得了湖北省首批本科教学精品在线网络开放课程,也是全校唯一的一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自2019年国家开始立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学院先后有《基因与生活》《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物制药设备与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化学》《细胞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药剂学》《药用植物学》等8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位居全校前列。课程类型既有通识课,也有专业课;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既有基础课,也有专业课;既有理科课程,也有工科课程。授课形式包括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我院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三个专业,服务于学院获批的一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两个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
二、标准引领,课程提升保质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院重视课程内涵建设,对标最新标准建设课程,以标准为引领,找到了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2019年,学院老师参加了复旦大学首批FD-QM课程质量标准培训班,提交的《基因与生活》课程以高分通过认证。我作为课程负责人,获得课程标准评审师资格,成为FD-QM标准组织的核心成员。在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后,学院组织了所有的一流课程负责人和热心建课的教师继续参加课程质量标准培训,对照标准修改建设自己的课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药剂学》《生物制药设备与分离纯化技术》等一批课程相继获得FD-QM质量标准认证,课程建设质量受到学生的肯定,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后续的一流课程申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课程质量获得提升,学院部分教师也成为FD-QM标准评审师和培训项目引导员,提高了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理念引领,课程改革见实效
吴岩指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我们要抓教学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技术。”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讲授式课堂,打破课堂沉默,将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见面课堂相结合,变知识的单向输入为输入输出双向结合,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综合能力,达成高阶学习目标。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梳理生命科学类课程思政特点,结合国内研究成果,总结了生命科学类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八个维度的指导原则,在全院课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学院推动老师们充分利用远程授课的机会,录制授课视频,转化为在线课程资源,在线课程建设数量居于全校前列。疫情过后,积极鼓励老师们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院根据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细则,通过增加课时系数、优先申报项目等措施,激励老师们大胆改革创新。学院《细胞工程》获得学校立项成为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在最近的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了评委老师的肯定。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主动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方面摸索出了WADDRT实验教学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学经验。吴菁老师在《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课程中大胆引进项目式教学、科学小说撰写等教学方式,在中国地质大学等学校推广。在校企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方面,学院积极与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知名企业联系,将企业优质的培训资源引进到学校教学中,实现课程课时的互认,打通学生毕业实习和在校学习的矛盾症结。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努力推动教材建设工作,组织队伍做好《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原理》传统优势教材的改版编写,做好优质教材的传承工作,推动工科特色教材《生物工程概论》《发酵工艺学》等教材的改版编写,鼓励老师们参编各类专业教材,积极推动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做实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为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贡献生科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