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老李。
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就住在街口的巷子尽头。他的父母去世得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因车祸撒手人寰,尚未成年的老李就靠着父母留下的鱼摊子和邻里间的帮衬过活,这么一凑合就是四十多年,那个打着昏暗灯光的鱼档,陪伴了老李四十多年的人生。
早年间老李是一个人守着摊子,他常常在那把老旧的躺椅上一坐就是一天,他说,这把躺椅是他父亲留下的,他觉得坐上去踏实。每到周日,他就去小镇的孤儿院,给孩子们提上几条鱼,陪着孩子们玩,那儿的孩子也很喜欢他,都“老李”“老李”地叫他。去的次数多了,他竟然从孤儿院领回来个小姑娘,做了女儿,照他的话说,他们爷俩儿都是孤苦伶仃的,可以做个伴儿,从此开始有一个人陪着他守着鱼档。他在鱼档的后面置了一张小桌,连着他那坐了小半辈子的躺椅一同摆在那儿,他说,囡囡平时就坐在那儿写作业,说到这儿,他露出发黄的牙齿,像个孩子一般咯咯地笑,沟壑纵横的脸一笑,褶皱更多了,像是漏了气的皮球,挤压在一起。老李鱼档赚的钱,除了供囡囡上学,就都给了孤儿院里的孩子们了,有人笑话他,说他傻,他只是笑一笑,摆摆手。
老李的心肠是顶好的。四十几年来,在卖给街坊邻居鱼时他总是有个“爱好”——抹零,然后顺手搭给我们两根葱。他杀了鱼以后留下的内脏也不丢,就拿个红色塑料袋装着,塞在案板下的箱子里,等着人散尽了,他就用他泡得发白发肿的手把塑料袋拽出来,再把充满血水的内脏掏出来丢在地上,这时藏在拐角的野猫野狗就会跑过来进食。
老李是个很好的人,就是眼神不好,据说是生来就是这个样子,常常等我走到他跟前,他才认得出我来。五年前的一个夏夜,那时我和小伙伴约着在河里洗澡,玩到伸手不见五指才摸着月光往回走,我们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干瘦的男人趴在路边的水沟里,等我们顺着草坡走近了,我才发现我认得那身油皮围裙,也闻到了那人满身的鱼腥味。我认出了那是老李,在慌乱中跑去叫了大人,父亲用一架手推车把老李一路推到了住院部,办了住院。后来我才知道,是老李走夜路让车给撞进了水沟里,司机也逃逸了。最后是乡亲们东拼一点西凑一点给老李缴了医疗费。
从那以后,老李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往那样见人便笑,不再拿着他那浑浊的老眼盯着我看了。他走得很慢很慢,摇头晃脑的,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他的买卖也因为算不清楚账而逐渐办不下去了,但他仍喜欢隔三岔五给乡亲们提几条鱼。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了老李,他正蹲在路边,两条本就脏兮兮的裤脚踩在脚下,左手拽着一个黑色塑料袋,右手笨拙地掏着兜,从满是补丁的裤子里掏出三四个钢镚儿,放在了路口的瘸腿乞丐手里。他看见我来,眯着眼睛瞧了好久,嘻嘻一笑,喊道:“喂呀,伢子,过来过来。”他长久未出现的热情叫我不知所措,但我还是过去了,这是我过了这十几天以后正式地和他打了照面,这时我才看清他的脸:他原本就清瘦的脸颧骨突出,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眼睛依旧是很浑浊,甚至蒙上了一层雾。直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他是怎么离着老远就认出了我,发黄的牙齿也七零八落地没剩几颗了。他把手里的黑色塑料袋塞给我,冲我笑了笑,摆摆手,摇摇晃晃地走了。塑料袋里装的是两条杀好的鱼,还搭了两根葱。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老李,我只知道囡囡被送回了孤儿院。有人说老李离开了这儿,有人说他死了。我想,大约老李的确是死了吧。后来我每次吃鱼都感到些许不安,究竟是因为什么,我不晓得,大概是想起老李了吧,他是个苦命的人,也是个顶善良的人,他的善举总能让我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