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戏台,是朱漆描金的彩绘,是青碧琉璃的飞檐,也是其上翻飞的裙袂与如烟的水袖。我扎着麻花辫,努力地踮起脚尖,通过雕镂着云气的漆木栏杆望向台上,小小的琥珀色瞳仁中倒影出一抹亮色——那是台上的丽娘。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带着苏州的软语,这腔调柔柔弱弱地如同丝线绕上了我的心。
那年,我七岁。
在此之后,每当听到戏台支棱起来的声音,我便会条件反射般地飞奔过去,奈何年纪太小,我每次只能在黑压压的人群外围,踩着板凳才能看见些许。而仅仅是靠着这一点点的视线,给了我每天无限的满足感。
每次站在戏台上唱戏的,都是那位阿婆。她涂上粉墨胭脂,穿上戏服,嘴唇一开一合,字字珠玑,音节像珠子一样圆润地滚到了地上,神采斐然。我痴痴地看着,感觉到台上的阿婆仿佛在看着我,但我竟从未上前去近距离看一眼。每当两曲唱毕,人群散去,阿婆也下了台梳理仪容,不见了人影。我只好压抑着上前去的冲动,抱着自己最宝贝的那一本厚厚的词,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回味着种种婉转的音调,轻轻哼唱着。
“碧云天,黄叶地……”
岁月总是匆匆忙忙,日子过得越来越快。因为学业的缘故,我随着父母将要离开故乡,去到一个喧嚣的城市。那个地方没有曾经的戏台,没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只有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和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离别之际,我起得格外的早——我想最后去戏台看看。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我狂奔到了戏台边。我轻轻推开木门,“吱呀”一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我抚上雕花围栏,仔细摩挲着上面的花纹,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回头看向来人——许是管理戏台的阿婆吧。我猜测。
“小姑娘今儿来这么早啊?”
“啊……因为今天就要离开了,想最后再来看一眼。”
“这样啊……”阿婆用慈祥的眼睛望着我,微微笑着,“姑娘啊,你肯定很喜欢昆曲吧?”
我愣了神,刚想回答,戏台外便传来了母亲催促的声音。
“对不起阿婆,我该走了,谢谢您!”我向阿婆道完别便跑出了戏台。院落里又只剩下阿婆一人。
风乍起,吹落后院的桃红,纵使良辰美景,却也敌不过这奈何天。一句“我也是啊”消散在了风中。
弹指一挥间,九年过去了。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我脑海里迟迟不忘的就是七岁临别之际阿婆的那个笑容。听老一辈的人说,戏台就是她的生活,她已经在戏台子上整整唱了一甲子。一甲子也不过眨眼六十年,六十年也不过悠悠两万天。
我望向天空,思绪万千,塞着耳机,耳畔传来一句句歌词。“不分明芳春竟去,无道断花梦谁留。”又是一年春,是时候该回去了吧?我立即起身,跑回了家。第二天早上,我和父母就背上了行李,回到了已别十几年的故乡。
故乡的风缱绻地轻抚着归来的故人,而近乡情更怯,我仰起头,有些不敢看向曾经熟悉的一切,怕时过境迁,无法分辨。我拖着行李缓慢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眼神恍惚,不知为何眼里居然泛了酸。
兜兜转转之中,我又一次站在了戏台前。如同路途遥远蜿蜒成圈,十一年前的缘起一眼,终是又回到原点,我仿佛还是那个踮起脚尖努力向戏台上看的小孩子。我走上前去,轻触当年朱漆雕花的一桌二椅。红漆却已经斑驳,露出了桐木的纹理。
我忽地回想起许多年前的戏台。那时候故乡里的娱乐活动,就是每晚家家户户都会在饭后搬出凳子坐在戏台前看戏,朱漆描金,红柱流光。而如今演员们已不再涂脂抹粉,皱了桃腮粉面,或已白发苍髯。而这戏台又多久能够重新被喝彩渲染?
多年未见,这一方戏台,这里的昆曲,竟然式微了吗?我缓缓闭上双眼,轻轻唱着《皂罗袍》,脑子里努力回想着丽娘的动作,幻想着自己站在戏台上抬手,旋转。
这一转,仿佛转回了十一年前。我恍惚看到台上的阿婆,旋转着,笑着,唱着《游园》。我看见她烟波流转,顾盼生辉,见梦中牡丹亭的眼神一亮与刻意压抑的一丝娇羞;见她命不久矣时眼中的疲惫与等不到来人时渐灭的火光;见她眼泛泪光,步履踉跄;见她面若红霞,笑靥如花。
六十年又怎样,只要在这三尺红台之上,她便永远是双十年华的杜丽娘。 我愣愣地看着,时光荏苒,台前人潮行又止,而又重归平静,人群散去,只留下一个身影。那是阿婆。她还是像九年前那样从我身后出现,与旧时光重合。那是披着春色韶光行来的阿婆,而我是逆着光影回首的我。阿婆脸上还是那个慈祥的笑容,只不过她脸上的皱纹愈加明显。她眯起眼,仔细看了看我,欣慰地问道: “……回来啦!”
流光百转,我又到你的台前。我强忍着眼底的酸楚,擦了擦眼泪,内心的暖意也油然而发。留恋着戏台四方的陈设,环顾四周后,我的视线回到了阿婆身上,定定地看着她,脸上露出微笑,“嗯,我回来了。”
云霞褪色,残云漏得天光,巨大的幕布缓慢地将这座小城包裹。小城的风依旧吹着,山脚下的散碎灯火缓慢融为了一体。戏台顶部灯光圆润昏黄,舞台泛着淡淡的点点柔光。
台前一眼,把戏缘偷染,从此生世不倦。以心火绵绵,护薪火相传。这一切,世间看不尽演不完的美的好的真的易逝的永恒的一切,都在继续,温暖人心。
有人继,有人承,有人守,有人传。
繁华唱遍,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