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6日,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暨湖北国际技术交流会——薯类作物种植与加工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湖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戴新明,校党委副书记(正校级)、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硒产业学院)院长程水源,刚果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利库赞比卡·佛朗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出席会议。会议由我校硒产业学院何毅副教授主持。
戴新明代表湖北省科技厅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湖北省薯类作物的现状。他表示,湖北省科技厅一直以来积极推动薯类作物种植加工相关的科研项目,致力于打造创新平台,助力薯类农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非农业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程水源在致辞中表示,薯类作物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升级对促进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太阳成集团61999一直以来致力于薯类作物的种植、精深加工、功能活性、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尤其在恩施富硒土豆和富硒紫薯等方面。他希望参会人员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为湖北、为中国、为世界的薯类作物全产业链的发展赋能助力。
利库赞比卡·佛朗索回顾了中非合作历程。他表示,中非一贯致力于通过团结合作,成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中坚力量。他希望中非进一步加快马铃薯种植一体化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简单化、小型化的模式推动“100家企业,1000村”倡议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同时,增加免税国家数目和产品清单,优化检疫程序,使非洲产品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刘国道表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直是我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和先锋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非热带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在非的国际组织开展南南合作,帮助非洲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为非洲热带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共同寻求解决薯类种植和加工问题的方法。
本次研讨会以“薯类作物种植与加工”为主题,围绕薯类作物种植、薯类加工、木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议题展开。中国科学院张鹏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木薯来源、产量,以及贮藏根发育和淀粉生物合成调节机制,强调了薯类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刚果(布)萨苏大学校长Ange Antoine Abena教授对刚果共和国木薯生产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王连军研究员围绕甘薯的种植情况、保健功效、品种以及相关产品开发等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我校硒产业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尼日利亚、珠海华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学者、企业家、硕士研究生等也分别作了报告。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和我校共同举办,硒产业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珠海华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暨湖北国际技术交流会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推动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