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习粮食工程专业,研究生钻研食品科学,博士生致力于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研究。作为科班出身的“粮食人”,现龄45岁的沈汪洋在将近15年的执教生涯中,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在培养新时代“粮食人”上孜孜以求、躬耕不辍。先后获评2020年“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2023年“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讲授的《通风与气力输送》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所在学院获评课程思政样板学院,并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沈汪洋的积极推动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次性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国家级“双万”一流专业建设点,粮食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双万”一流专业建设点。
“只要想把课上好就能上好”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到教务处处长。一路走来,沈汪洋成为了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离不开他多年来的默默耕耘,更离不开他对“只要想把课上好就能上好”的决心和坚守。
来到学校的前两年,作为助教,沈汪洋干得最多的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受雷达等学校老一辈教师的影响,沈汪洋一直保持着自己先把所有作业做一遍,批改时认真标注学生出错的地方、扣分的原因的习惯。前辈们告诉他:“这样做方便后面做分析,学生哪个知识点没搞清楚一目了然,之后上课的时候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完善。”这让沈汪洋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教师的初心。
“备课虽繁必不敢省细节,授课虽累必不敢减内容。”是沈汪洋一直以来对自己教学的要求。备课过程中,沈汪洋会将相关前沿工程技术的图纸、图片、动画等资料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所学知识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在讲授《通风与气力输送》课程中,他还会结合课程开山鼻祖孙武亮老校长捐资成立粮安奖学金、优秀校友在行业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通风除尘设备的技术创新等,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励学生扎根粮食行业作贡献。
每次上《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沈汪洋都会随身携带一盒咽喉片、两个扩音器,这是他的教学标配。为什么要带两个扩音器呢?原来,离心泵实验课噪音大,班级多,一个扩音器使用,另一个得充电。因为当时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沈汪洋的实验课呈满额状态。人可以全负荷坚持工作,但扩音器坚持不了。看似简单的物品,承载着沈汪洋对课堂、对教学的一份敬畏、虔诚和认真。
基于在教学上的不懈努力,沈汪洋历年学生评教得分均在全校前10%,所讲授的《通风与气力输送》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所在学院获评课程思政样板学院,并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他还主持了省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近10篇。坚守教师初心、潜心教书育人是对沈汪洋日复一日平凡工作的真实写照,曾经追逐光的人也让自己成为了一道光。
“不能让学生丧失对老师的期待”
课堂外,担任了13年班主任的沈汪洋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大家长”。在他看来,“班主任不是让学生来找的,而是要主动深入学生之中。”平时,沈汪洋会通过到学生宿舍坐一坐、经常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自己成为学生关键时刻想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的人。对于学生的提问,哪怕当时很忙、问题很琐碎,沈汪洋总是悉心回复,用他的话来说“不能让学生丧失对老师的期待”。
一位2022届硕士毕业生学习认真,但是性格比较孤僻。沈汪洋通过与其交心谈心了解到,该学生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之后,沈汪洋通过安排科研助理、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不仅帮助他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还全方位地锻炼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语重心长地教他待人接物的道理。经过三年的细致培养,该同学毕业时成功签约到一家待遇不错的大型生物制药公司。“沈老师,谢谢您!我相信我可以应对以后的任何困难。”毕业时,该生向沈汪洋表示感谢。
在毕业答辩前两个月,2017届的一位同学因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遂产生了辍学打工的想法。深知这是事关学生一生的重大抉择,沈汪洋一方面耐心安慰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竭尽所能地帮助她解决学业、经济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你更加不能够放弃求学的愿望,学院和学校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顺利毕业。”“沈老师,您说的话是我4年以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该同学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之后,该生顺利毕业,去了上海一家大型食品集团工作。
沈汪洋自己也记不清和多少名学生谈过心,帮助多少名学生解决了成长中的困惑。他只知道,当学生遇到了困难需要有老师去扶一把,而自己有责任去引导帮助他们。沈汪洋说,“学生的成长和认可是我最大的幸福”。即使毕业多年的学生,也不忘逢年过节发来问候,专程来校看望他,邀请他参加他们的婚礼,遇到了困难也会找他给些建议。在学生看来,沈老师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也是一位知心的朋友,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亲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沈汪洋一直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成长的路上一路引领、一路相伴,让学生笃定地走好大学的每一步。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接过沈老师的接力棒,续写“粮食人”的担当。
“为粮食行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2009年4月,本科就读于太阳成集团61999食品学院粮食工程专业的沈汪洋,在博士毕业后回校任教。对于自己的选择,沈汪洋说,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我国解决了粮食基本面上的产量问题,但在粮食精深加工,比如节粮减损、专粮专用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我能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研究,同时为粮食行业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沈汪洋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哪怕是一些不经意的小创意或小差错,他都不会放弃其中蕴含的创新点。一次,有个学生提到,想用红薯加鸡蛋清代替奶油做蛋糕裱花。在沈汪洋的积极鼓励下,该学生最终成功做出反式脂肪酸大大降低、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蛋糕裱花,为蛋糕的营养健康赋予了新的可能。还有一次实验过程中,有位学生配错了试剂百分比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沈汪洋建议学生“将错就错”,尝试按照不同百分比的试剂全部再做一遍。学生最终得到了效果最好的试剂配比,并因此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选择去日本继续读博深造,并获奖学金资助。
“这是什么机器?”“工作原理是什么?”“物料出口在哪里”……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沈汪洋善于运用一连串的提问启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除此以外,他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实习日志并交给他批改,实习完后还要进行答辩。对于自己的一丝不苟,沈汪洋解释说:“实习不能随便看一看、走走过场就完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在严师的“坐镇”下,学生步入社会后,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就可以完全适应企业的各类具体工作。
2014届的贺兴亚,大三暑期便在沈汪洋的建议下去了一家小型米厂实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把米厂所有的设备工艺、工厂布局用CAD制图画出来。毕业后,贺兴亚入职益海嘉里泰州工厂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因其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便承担起了工厂的粮食加工设计、土建设计等工作。2018年,贺兴亚又被委派担任益海嘉里荆州项目米厂总负责人,并独立地完成了从最初动工的“第一锹土”到最后生产的“第一颗米”的全过程设计工作。从跨出学校大门到达到这样的行业水平,他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工作成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次性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国家级“双万”一流专业建设点,粮食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双万”一流专业建设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以沈汪洋为代表的“粮食人”培养粮食行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成效的充分肯定。
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沈汪洋牢牢坚守“粮食人”的初心,努力成为一束光,用实际行动厚植青年学子“粮为民本,本固邦宁”的亲农爱农情怀,照亮学子成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力量。